|
6月22日,“商人組織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暨《商業史研究》期刊建設研讨會在上海城市酒店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商業史學會商業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上海大學甯波商人研究中心、《商業史研究》編輯部主辦,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協辦,來自海内外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 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蘭日旭、上海大學甯波商人研究中心主任李瑊、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鮑偉分别緻辭。開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邵鋼鋒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輯武雪彬、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玉茹、浙江工商大學曆史學系教授楊齊福、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徐濤分别主持了主旨發言、主題發言、交流發言等環節。 在主旨發言階段,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教授科大衛高度評價了學界以民國《鄞縣通志》為基礎資料研究中國城市與市場曆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他認為從鴉片戰争前到光緒初年,甯波建立了非常有效的商業信貸體系(即過賬制度),顯現了甯波商業的淵源以及近代商業的發展曆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虞和平闡述了商人組織具有“聚合”、“培育”、“參政”功能,并分析了企業家的形成與商人精神的構成要素。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通過分析庋藏于寺廟的《唐船寄附狀帖》,認為此份原始的珍稀文獻反映了中日貿易早期的實态,表現出18世紀初長崎貿易中一些複雜的面相。廈門大學曆史與文化遺産學院教授王日根指出,新加坡福建會館不僅服務于福建籍的華人,還擴展到其他地區的華人,甚至非華人社群;會館組織在維護華人社群利益方面發揮了作用,也推動了社會整體進步。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特聘教授陶水木以“今朝得米無薪炊”為題,讨論了虞洽卿與孤島時期上海燃料的保供抑價。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暨新中國史研究院教授李玉認為晚清的商業欺詐很大程度上緣于城市化帶來的公共空間擴大和晚清傳統道德觀念的喪失。 在主題發言環節,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賀喜副教授以“書信與近代商業”為題,說明書信是商業活動的重要載體之一,認為商業來往中的書信既可以傳遞和獲取信息,也有處理委托事項等多重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熊昌锟指出,清中期以來的商業發展促進了貨币變革,這種變革既是政府與市場不斷博弈的結果,同時也适應了國家制度建設與商業及市場發展的雙重需求。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邵鋼鋒總結了近代旅滬浙商捐資興學的模式、動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超聚焦學界鮮有關注的民國時期的公庫支票問題。華僑大學華僑華人區域國别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培德基于在海外發現的胡文虎檔案,分析胡文虎和陳嘉庚兩人的競争關系和政治立場上的差異。上海交通大學曆史學系教授袁為鵬介紹了民國企業家唐君遠從大學生經曆國貨運動成長為成功的企業家的人生曆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沈博依據南洋華文報刊探讨了商戰觀念在南洋華人中的傳播和影響。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博士後楊碩培從社會轉型、階層流動與身份獲得等方面探讨了虞洽卿的早期成長曆程。 在交流發言階段,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蕭國亮提出,商業史研究要深入發展,要對中國的商人有一個客觀的、正确的評價,且必須在理論上有所突破。中山大學曆史學系教授劉志偉通過回溯中國商業史中的行會、商幫等重要概念,指出應着力探究貨币結算、貿易制度、商業機制的傳統基礎,以及傳統商業與近現代的傳承關系。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許檀分享了自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收集商人會館碑刻資料的心路曆程和研究成果,指出會館碑刻資料既反映出商幫經濟實力的興衰過程,也可間接反映會館所在地商業發展的脈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封越健認為,目前對于傳統商号、尤其是商号的聯号問題以及總号和分号關系問題的有關研究仍顯不足。中央财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日旭圍繞本次會議主題,以洪江古商城為例,從市場角度論述了商業組織在跨區域市場信用體系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熊昌锟副研究員在會議總結中指出,商業史研究曆久彌新,未來前景廣闊。上海大學甯波商人研究中心主任李瑊教授作為會議主辦方,也表達了對商業史研究的期許與祝願。 中國商業傳統源遠流長,商業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集八方智慧,聚四面力量”,各位專家學者将“曆史思想及于經濟”,暢所欲言,分享成果,誠可謂商業史研究的一次精神盛宴,亦有助于進一步深入發掘商業文化中的曆史智慧,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意義和曆史啟迪。(供稿:張帥靜 楊芯懿 張博涵 李金禹) |
上一條:香港浸會大學-上海大學聯合哲學研讨會成功舉辦
下一條: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舉辦同城平台新聘博士生導師聘任儀式暨新聘研究生導師培訓會